66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66读书 > 黄山云隐录 > 第两百五十八章 成也儒家,败也儒家

第两百五十八章 成也儒家,败也儒家

66读书 www.66dushu.com,最快更新黄山云隐录!

王莽死后数日,宛城,这座繁华的都市,迎来了几名从长安匆匆赶来的使者。

他们身着汉服,步伐匆匆,径直走向了南阳太守府的正堂。

此时,更始帝正悠闲地与宠姬韩夫人在便殿内品茗谈笑。

使者们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,

他们恭敬地禀报了长安的最新消息,并呈上了一个沉甸甸的匣子。

更始帝心中涌起一阵好奇与期待,他连忙命人打开匣子。

尽管他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匣中之物仍然让他感到一阵寒意

那正是王莽的首级,显得苍老而狰狞。

然而,更始帝脸上却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色,喃喃自语道:

“莽不如是,当与霍光等。”

言下之意,若是王莽没有称帝,他的功劳或许能与霍光相提并论。

在更始帝看来,王莽不过是个篡位的权臣。

韩夫人在一旁掩嘴轻笑,娇声道:

“如果不称帝,哪有你的今天?”

更始帝闻言,更是笑得前仰后合。

确认无误后,更始帝觉得大局已定,吩咐手下将王莽的首级悬挂在宛城的集市上,以示天下。

宛城作为此时的“一线城市”,集市上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

尽管此前刘縯围城时导致了不少人员伤亡,但更始帝的入驻很快又让这座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生机。

当汉官们将王莽的首级高高挂起时,宛城的吏民们纷纷前来围观。

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好奇,一众人从最初的围观到唾骂,

骂着骂着,众人发现还TM不解气,

一人冲上前就给摘了下来,随后把王莽脑袋当球踢……

从唾骂到“提击”,情绪逐渐失控。

终于,又有极端分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,

撬开了王莽首级的嘴巴,割下了他的舌头,并分而食之……

尽管王莽的统治确实让许多人饱受苦难,宛城更是新朝屠杀反叛者的重灾区。

从居摄时期的刘崇、张绍家族,到李通家族,无数无辜的生命在这里消逝。

因此,宛城中有人格外痛恨王莽,这并不奇怪。

然而,回望之前,万众齐心将王莽送上帝王之位的人里,就没有宛城的居民吗?

包括此时,那些在长安纵火、加入抢劫和屠杀队伍的普通民众,又有多少曾经为王莽歌功颂德呢?

人性的复杂与多变,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

赞许一个人时,便将他捧为圣王。

否定一个人时,又恨不能食肉寝皮。

这种极端的情绪变化,实在是当时许多人的本性所在。

回望王莽的一生,真可谓是成也儒家,败也儒家。

儒家的人性光芒照亮了他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之路。

让他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。

然而,也正是儒家汉末学术的复古大乱,让他身败名裂,遗臭万年。

王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
他起于德,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

他终于作,以复古的改革和残酷的手段引发了天下的动荡。

在他的上位人生中,让全天下人沐浴在他的春风里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希望。

然而,在他的复古治理下,天下却变得疮痍满目,割据蜂起。

仅仅十几年的时间,中华大地上的人口数量竟然被腰斩,生灵涂炭,百姓苦不堪言。

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虽然都非他所杀,但却因他而死!

王莽修身一世确实不假,但临死一清算,可谓是缺了大德。

那些所谓改革与理想,最终只化作了无数百姓的泪水与哀号。

王莽一死,那些固守城池的将领和搏杀拼命的士兵也失去了抵抗的意义。

例如王钦、郭钦据守的京师仓,始终没有被攻克。

当他俩得知王莽已死的消息后,也选择了投降。

更始帝出于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尊重,封二人为侯。

但也有人选择誓死不降,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与忠诚。

如监管“曹国”的曹部监杜普、陈定郡大尹沈意等人,便是这样的忠烈之士。

他们坚守城池,直到城破人亡,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忠贞不渝。

西汉灭亡之时,天下大乱,刘氏宗族四散奔逃,

而在这风雨飘摇之际,只有一个东郡太守翟义挺身而出,起兵反抗。

相比之下,新朝在这短暂的十几年里,竟然还收获了不少人心。

这也是王莽在某些方面,确实有着让人信服的能力与魅力。

现任东郡太守王闳,作为王莽的堂兄弟,他心境却颇为复杂。

在汉哀帝驾崩之夜,他火速将消息报告给王政君,为王莽掌握朝政铺平了道路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之间的关系却逐渐疏远。

王闳希望王莽能成为霍光那样的忠臣,安汉而非灭汉。

但王莽的野心与抱负,却让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。

新朝建立后,王闳的态度引起了王莽的注意。

他被调往翟义的故官东郡太守之职,这其中有着敲打他的隐晦意思。

王闳心中明白,自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。

他随身携带毒药,常存自杀之志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当汉军兵临城下之时,王闳没有选择死守城池,而是举全郡投降。

这一举动,让他赢得了更始帝的信赖与重用,被委任为琅琊太守。

在后来的岁月里,更始帝败亡,王闳一度归附于和刘秀争天下的刘永、张步一方。

但最终,他还是选择了跟随张步投降刘秀,从而保全了王氏他这一脉的血脉传承。

然而,并非所有王莽的近亲都能如王闳般幸运。

更始元年九月,就在王莽的头颅悬挂于宛城之时,王舜之子太师将军王匡、国将哀章在洛阳投降。

他们被押解至宛城,犹如给更始帝献上的俘虏一般。

在那一刻,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。

随即,他们被更始帝下令处死,生命画上了句号。

此时的更始政权,看似革命已经成功了一大半。

王莽的反动政府被推翻,汉室正式复兴,天下归心。

诸多势力纷纷前来抱大腿,想要在这新兴的政权中分一杯羹。

然而,这个政权却也如王莽一样,注定只是昙花一现。

刘秀的逆天表现虽然帮助更始政权强行改命,拿下大宝,

但有一点是别人帮忙改不了的,那就是见识格局!

更始政权的老底子是绿林军,这伙绿林军骨子里面就是一帮山大王。

他们的见识与格局,注定了他们无法长久地统治这片广袤的土地。

正所谓站得越高,摔得越狠,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

更始政权的覆灭,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……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