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66读书 > 北周崛起: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> 第560章 工部来活了

第560章 工部来活了

66读书 www.66dushu.com,最快更新北周崛起: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!

两仪殿。

宇文衍接见了工部尚书宇文恺,左侍郎何稠,右侍郎李春。

“安乐,长安新城从图纸成为现实,你当属首功,工部同僚也辛苦了!”

“陛下,都是臣等份内之事。”

从设计到施工,宇文恺劳心劳力,任劳任怨。

宇文衍对于他的表现很是满意。

给予了丰厚的赏赐。

除了钱财,还授开府仪同三司。

开府仪同三司乃从一品文散官。

不具任何实权,属于荣誉性勋职,享受相应福利。

整座新城。

集华夏建筑文化,工艺之大成。

设计理念运用了天文八卦,风水堪舆,周礼规制。

建筑样式豪华大气,美观实用。

处处展现出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加上宇文衍的后世理解,又给城池带来一些开创性设计。

水泥马路,人行道,公共交通,化粪池,室内卫生间,公共茅厕,垃圾池,垃圾桶等。

每一件都给京城百姓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。

“安乐,新城剩余的工程无需你盯着了吧?”

“不用了,陛下。”

“城内只剩南城的街坊和绿化还没完工。”

“城外的道路,以及一些建筑也已规划好,按图纸施工即可。”

宇文恺回答的同时,内心已是暗喜。

看来陛下又有任务下达。

他如今已经完全获得皇帝的认可。

一座傲视天下的新城,更是把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这几年,四方官道沿线的水泥作坊都已经建成投产。”

“接下来,可以把路面硬化提上日程了。”

自从长安至洛阳的官道进行拓宽改造,路面硬化后。

这种水火不侵,不泞不灰的平坦官道亮瞎了大众的眼睛。

宇文衍要把这种道路修遍神州大地的愿景。

被定为了朝廷二十年内需要实现的一项重大决策。

此前。

政事堂和六部都堂进行了周密的规划。

第一步就是在主要官道沿线选址修建水泥作坊。

两年下来。

这项工作进展顺利,水泥作坊遍地开花。

“陛下,是按计划先行铺设秦直道和西方道,还是您另有指示?”

作为工部尚书,宇文恺对于这项国家大工程了如指掌。

“按计划进行。”

“秦直道连通五原城后,向东西两侧延伸至朔方城和云中城。”

“后续还可从云中城向东,与平城,大境门连通,打造一条阴山东西向交通生命线。”

“西方道作为丝绸之路主干道,也需优先铺设。”

宇文衍指着大周疆域图,有些兴奋地说道。

秦直道是始皇帝为了防范北方匈奴,命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主持修筑的。

虽已过去803年,有些路段已经破败了。

但依然还在发挥重要作用。

是沟通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最便捷的交通要道。

西方道。

是从长安出发,经河西走廊的武威,张掖,酒泉,敦煌四郡,前往西域的通道。

且不说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性。

军事上的作用一样尤为重要。

不论是要把天山南北重新纳入中原版图,还是以后与西突厥的较量。

这条路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“陛下放心,臣一定会把这两条官道铺设好。”

宇文衍点头。

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
建筑工程方面。

宇文恺的能力已经完全获得他的信任。

“李爱卿,以后也有得你忙了。”

“臣定当不辱使命!”

李春来到工部后,组建了桥梁建设团队。

已经在关中地区建造了数十座跨度不等的石拱桥。

去年。

他们在长安旧城北面的渭水之上,完工了三座跨度达四五百米的桥梁。

那便是东渭桥,中渭桥,西渭桥。

采用松木桩,木、石板为基,其上筑墩,多孔石拱架设的方式建造。

桥墩宽两米多,桥拱五米多,四座石砌分水金刚墙。

全程石拱孔洞多达八十余个。

桥面宽十余米。

东渭桥位于灞水汇入渭水交汇处,故而又称作灞桥。

此桥作为入京的必经之路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三座雄伟的石拱桥横跨渭河南北,美观又实用。

体现了李春团队高超的桥梁建造技术。

有了李春这样的桥梁专家。

以后将大大改善大周的道路交通,提升江河两岸的通行效率。

作为后世历史课上赵洲桥的修建者。

李春在这一方历史时空,有了一个坚实后盾。

将其桥梁方面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

“李爱卿,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和技术,一定要用文字记录下来,整理成册……”

宇文衍这是希望有一册桥梁方面的教材。

用于以后工学士子学习理论知识所用。

“陛下放心,已经按您的意思在落实了!”

李春恭敬地拱手回答。

几年前。

他莫名其妙地被工部找上门。

从此一夜翻身,平步青云。

得知乃是皇帝钦点,惊讶之余,更多的感激皇恩浩荡。

如今。

贵为工部右侍郎,尚书副手,可以说是出人头地了。

这一切都是拜皇帝所赐。

他也暗自发誓。

一定要在桥梁一途做出最好的成绩来。

以此来回报天子对他的信任与恩情。

宇文衍点头,旋即看向何稠。

“桂林,波斯工匠的琉璃烧制技术掌握得如何?”

当初。

裴矩出使萨珊波斯回国时,从波斯带回几名手艺精湛的工匠。

“回陛下,已经完全掌握。”

“制作的琉璃器,工艺已不输波斯所出。”

何稠因复原了失传的琉璃瓦烧制工艺。

当时的工部尚书宇文贤上报后,被皇帝看重。

何稠家学尚好,善制工艺品。

其父何通是有名的玉匠。

除了家传,他还涉猎古图,通晓旧事,尤其擅长鉴别旧物古玩。

放在后世,绝对可以做一个鉴宝网红。

高喊:

“无人扶我青云志,我自踏雪至山巅”!

工艺制造,古玩之外。

他在建筑方面也是才华横溢。

历史上的他,曾为帝皇设计建造过“行殿”和“六合城”。

工部能够掌握琉璃烧制技术,一点也不奇怪。

宇文衍点了点头,随即又道:

“旧城搬迁后,将闲置大量府邸宅院。”

“朕有意将旧城打造成手工业品加工之城,你着手规划一下……”

宇文恺要负责官道铺设硬化事宜。

宇文衍准备将此事交给左侍郎何稠。

“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!”

何稠心下大喜,拱手应了下来。

当即征询了宇文衍的意见,明确皇帝的要求。

随后。

君臣共进午膳。

三人美美吃了一顿。

这才拜别皇帝返回皇城工部衙署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